梅县令到宝安县上任已有半年多了,他本是风雅之士,勤于公务之余,最爱提笔画上几幅梅花。他身为县令,照理说在当地没有办不成的事,可偏偏有一桩心愿迟迟没有达成。原来本地有一位远近闻名的画梅大家,姓铁,他笔下的梅花铁骨铮铮,大伙儿全叫他铁骨梅。梅县令心想坊间都知道自己姓梅又爱画梅,这铁骨梅一定会主动来结交,不承想左等右盼,竟是连铁骨梅的人影也瞧不见。 思来想去,梅县令决定放..
拒画 民国时候,北京城有个六爷,任何古玩字画,只打眼里一过,他就知道是真是假,所以得了个一眼活的称号,就连洋人都有所耳闻。 这天,六爷吃过了饭,躺在门前的躺椅上晒太阳,就看到那福一身破烂地走了过来。那福在前清也算是个人物,可现在是日落西山,就靠典当祖宗留下的东西过日子。 六爷喊住那福,问道:你这晃晃悠悠的,是要去..
古时候,村里有个人叫冯大全,心眼很小,家里日子明明过得挺滋润,偏偏还见不得别人挣钱,一看到就眼红,想方设法也要抢过来。 这天早上,冯大全到村外溜达,见同村的张小狗推着一车芦苇回来,就问他弄这么多芦苇干吗。张小狗说,他想编几套苇笆,卖给盖房的人,多少也能赚点。 冯大全听了,眼睛一亮,对呀,这也是个赚钱的路子,自己咋就没想到呢?村口那条盈水河边的芦苇是没主的,谁爱..
算计 李治家住首善街,祖上是盐商,后来家道败落,到了老爷子这一代,只剩下了一座老宅,但总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李治打小就好口糖堆儿(冰糖葫芦),而且一般的糖堆儿不吃。家里的王管家寻遍了老城厢,才选中了十八街的李记,李治每天一串,吃到了大。 开春时,老爷子重病不起,临走前把家交给王管家,让他照顾好李治。办完丧事后,王管家劝李治找个事由,将来有口饭吃,可他却依然我行..
疑云重重 清朝年间,京城有位名医,名叫赵吉田。这天,其妻李氏莫名失踪,一直未归。赵吉田与妻弟李堡生分头找了一天未果,只得去县衙报官。 县令问赵吉田最后一次见到李氏是什么时候,在这前后又发生了些什么。赵吉田答:八月十六日寅时刚过,隔壁李堡生就来敲门,说其妻生病难受,我只好起床去看,大概过了半炷香的工夫,我看完诊回家,内人还在。直到卯时,她先我起床,..
1 秋风起,鲈鱼肥。每年到了秋天,锦江城格外热闹,许多外省食客都会慕名来城中第一大酒楼望江楼,品尝号称天下第一名菜的烩四鳃鲈鱼。 这天傍晚,一个高大男子从江边下船后来到望江楼,谁知食客爆满门口还排着长队。 高大男子刚在队尾站定,就从楼里面出来一个瘦小厨工,对大家喊:各位客官,本酒楼今天的四鳃鲈鱼已售罄,明日请早!..
大陴山里的赵家村,有个叫赵振山的孤独老人,带着条老狗阿黑,在山里看林守墓,一晃就过了半个多世纪。如今老人快九十岁了,还不肯下山。 老人为什么一个人看山巡林,守的又是谁的墓? 那是在六十多年前抗美援朝的一场战斗中,赵振山怕死当了逃兵,而他的同村好友赵林飞在那场战斗中光荣牺牲,成了英雄。赵振山被押送回村,一起回家乡的还有烈士赵林飞,不过带回的只是他的一身军装和一枚..
奔丧认亲 康熙年间,徐州府丰县有个叫李卫的人,一心想当官,可他连个秀才也考不中,他一咬牙,花重金捐了个五品员外郎。后来,等他千里迢迢赶到京城吏部,一打听才知道,候补的官要有大官佬举荐才能得到实缺,否则,只怕要候补到猴年马月。 李卫心情郁愤至极,在一家酒楼痛饮,不禁感叹自己做官无路,报国无门!这时,有个中年人找上了李卫,说可以举荐他当..
族长刁难 民国时,豫北有个叫响水沟的地方。听到这名字,也许你以为这里水源充足,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儿。这儿有条沟倒是不假,可沟里到处都是碎石头,有时候风大,把碎石头刮得呼啦啦乱滚,就像是水流动的声音,这才有了响水沟的名字。 距离响水沟不远的一块平地上,住着几十户人家,村名自然也就叫响水沟村了。且说这天,响水沟村来了一家四口,夫妻俩..
1。人面蓝灯笼 白日下了一天的雨,现已是暮色临近。林临看了看天色,将头上的竹笠向下压了压,加快了步子。跟在他身后的林凡不敢偷懒,亦小跑起来。 阴天的夜总是来得特别迅急,林临再次打量四周时,已经是夜色如墨了。前方柳家的宅子透出一丝暗黄色的灯火,总算是有了几分活人的气息。林凡松了口气,抬脚就要向柳家走去。 林临却拉住了他。林凡一顿,抬起头来,这才看见前方一个..
民国二十年左右,河北、山西一带出了个抹脸儿妖人,专在郊野荒僻处,或暗室之中取人脸皮,快如鬼魅。据说有人关门闭户睡得好好的,白日醒来,只觉面上痛痒不堪,取镜一照,满脸血污红肉,立时昏了过去。 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前后有上千人被妖人揭了面皮。百姓人人自危,夜里不敢出门,白日出门也要与人结伴而行。 此时北平福喜班有个刚刚崭露头角的小旦,名叫柳玉蝉,年纪十六七岁,生得白..
明神宗万历朝后期,皇帝昏庸无道,朝廷腐败,民不聊生。辽东沿海倭寇趁机勾结中原不法之徒里应外合,打家劫舍,占领州郡,骚扰我国临海城市。这时,抗倭大将戚继光已经去世,无人领兵抗击倭寇。当朝宰辅叶向高十分忧虑,多次上书皇帝要求选将派兵,但皇帝都置之不理。 就在叶向高一筹莫展之时,被分到翰林院的新科状元唐庆之竟然毛遂自荐要去剿匪。消息一传开,顿时满朝哗然。要知道唐庆之弱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