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42岁的米丽安女士初到微软公司当秘书时,董事长比尔·盖茨出差了。有个叫伍德的人向她交待了工作,并特别叮嘱她要看好董事长室,严禁闲人进屋操作电脑。
“看来,董事长比尔一定是个严厉而认真的人。”米丽安根据经验判断着。
一天早晨,有个戴眼镜的金发男孩走进公司,身上穿着T恤衫、牛仔裤。“嗨!”他潇洒地跟米丽安打个招呼,没等米丽安反应过来就走进董事长室,动起电脑来。米丽安立即向伍德报告:有个男孩闯入董事长室。
“那不是什么男孩,是董事长。”伍德习以为常地说。
天哪!米丽安根本没有想到,眼前这个稚气未脱的金发男孩,竟是董事长比尔·盖茨!当然,她更不会想到,就是这个“男孩董事长”对人类社会技术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从而成为誉满全球的电脑奇才。她更想不到,十几年后,这个“男孩董事长”竟是世界首富,成了人人皆知的百亿富翁。当时比尔才21岁,看上去却只有16岁的样子。
二
比尔·盖茨1955年10月28日出生在美国西雅图的一个典型知识分子家庭,排行第二。父亲是律师,母亲是教师。他们的职业都是颇受社会尊敬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对比尔的成长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从小,比尔就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他喜欢一个人呆在屋子里想各种事情。他像所有海边长大的孩子一样,喜欢在大海中游泳、冲浪。比尔酷爱读书,尤其是名人传记、名人奋斗的事迹常使他激动不已。在学校,他各门功课成绩优异,尤以数学见长,考试成绩常常名列榜首。1968年比尔进入西雅图较有名气的湖边中学读书。学校为了使自己的学生尽早掌握当时鲜为人知的电脑技术,开设了电脑课。那时候小型计算机价格昂贵,学校负担不起,只安装了一台电传打字终端机,连接在与学校为邻的奇异电器公司的电脑上。学校定期付给租金。
当时比尔13岁。很快他就迷上了电脑课,醉心于千变万化的电脑程序。他和15岁的保罗·艾伦(他是后来比尔创办微软公司的合伙人)成了情投意合的好朋友。电脑技术是他们的共同语言,操作终端机是他们共同的乐趣。课外活动时间,常见他们泡在学校的电脑室里,敲打着终端机。不久,启蒙老师辅导不了他们了。两个钻劲十足的小电脑迷,为了满足求知欲望,四处寻找有关电脑技术的知识,什么电脑说明书、电脑操作手册啦,都是他们涉猎的对象。
比尔喜欢研究计算机应用的规则,精心于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保罗则热衷于汇编那如同天书的计算机语言。比尔设计的第一个电脑程序是“井字游戏”,这是平时孩子都会玩的游戏。但是要让计算机掌握最佳的取胜方案,却不太容易,比尔和保罗费了好大气力,终于成功了,兴致十足地在计算机上进行了模拟竞赛。这个程序尽管简单,但对两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那时,他的最大的愿望是能操作一台完整的电脑机器。然而,不久他们连电传打字终端机也摸不着了。因为学校无力支付租用奇异电器公司计算机的昂贵的租金。这对两个小电脑迷来说,的确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三
电脑应用初期,软件错误很多。这些错误不仅能够导致死机,还会得出错误结果,失去应用价值。人们把软件中出现的错误叫做“臭虫”。于是,捉“臭虫”就成了当时计算机工程必不可少的工作。
比尔和保罗得知电脑中心公司有PDP-10小型计算机,操作电脑的强烈欲望,促使他们前去试探:“我们是‘湖边软件设计组’的成员,想帮忙为PDP-10的软件除掉臭虫。”
公司的工程师望着两个一本正经的毛孩子,差点没笑出来。比尔施出浑身的解数说服了工程师答应让他们上机试试。上机一试,工程师们立刻发觉这两个孩子训练有素。电脑中心和他们立了一个合约:公司里的机器可供免费使用,但要定期交出“臭虫”的清单,说明造成死机的情况,推断死机的原因。
又能上机操作了,太棒了!比尔和保罗每天晚上6时,骑自行车带着另外两个同伴到电脑中心公司上班。孩子们简直如鱼得水,尽情地过操作电脑瘾。他们认真地、仔细地搜索着“臭虫”。电脑中心公司的记录本上记满了他们捉获的“臭虫”的清单,足足300多页。“臭虫”捉得越多,他们对小型电脑的硬件和软件的理解就越深。这是他们一段令人愉快而难忘的快乐时光。但是,不久比尔就捅下大乱子。比尔在专心清除软件“臭虫”时,渐渐地触及到电脑的“核心机密”,竟然破译了电脑的安全密码。
PDP-10机在使用时,需要使用者输入姓名和密码后,才能允许使用者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操作,查问数据资料。比尔为了让电脑少记录他们用机的时间,耍了个小聪明,修改了机内的重要文件,结果导致了整个电脑系统死机。电脑中心的工程师十分恼火,把比尔轰了出去。
比尔并不气馁。他在电脑中心公司工作的最大收获是对电脑的理解更加深入。对PDP-10机安全密码的破译,足以证明他的电脑知识有了质的飞跃。当比尔得知华盛顿大学的PDP-10电脑与著名的CDC电脑公司Cybernet网络相连接的消息后,他就借口要应付学校考试,需要了解一些电脑知识,来到华盛顿大学。这里的工程师们热情地接待了这个好学的中学生,并把网络设定的详细资料提供给他。谁能想到,比尔在研究了CDC电脑和它的软件结构后,把自己编写的程序偷偷地加在网络的主电脑系统上,让他的程序通过网络移装到其他电脑系统上。
“成功了!我的程序打入了Cybernet网络!”比尔正在得意之际,网络上所有受他的程序干扰的电脑系统全都死机!这次的乱子更大了。华盛顿大学的工程师借助Cybernet网络的优异性能很快查出了事故的肇事者,工程师狠狠地惩罚了他,让比尔保证从此不再接触电脑。1970年对比尔来说,是十分痛苦的一年。整整一年他都没有接触电脑。
四
比尔和保罗在电脑方面的刻苦钻研和不懈追求,使他们在中学时代就小有名气。有些人登门拜访,委托他俩编写程序。一家公司以1万美元的上机时间作为报酬,请他们用COB0L语言编写一个工资管理程序。这次小小的交易,让他们痛痛快快地玩了一年多电脑。这段时间,比尔还接受了学校的委托,编写电脑课程编排系统。在美国,学校盛行学分制、选修制。学生上课选择自由,没有固定教室,人员变动较大,往往课堂人数不是太多,就是太少,这个问题给编排课程表带来很大的麻烦。比尔和老伙伴保罗,忙了整整一个暑假,完成了任务,他没有忘记在编排课程表时耍些小花招,有时让自己成为班里唯一的男生,有时安排自己和漂亮的女孩坐在一起。
接受编写程序的委托多了,他和已经上大学的保罗于1972年开办了一家公司,名为“交通数据公司”,专门招揽城市交通流量分析。初试成功,他们赚了2万美元。后来,由于交通流量分析被国家控制,“交通数据公司”的业务暂告一段落。这年比尔才17岁。
1973年秋天,比尔考入美国名牌大学——哈佛大学,主修法律。中学时代的美好时光已经成为比尔愉快的回忆。
五
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攻读法律专业的时候,电脑界的科技浪潮汹涌澎湃,一浪高过一浪。
1974年4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谷的英特尔(Intel)公司隆重推出了新式8080微处理器,震动了电脑界。8080功能强大,能够执行多种电脑语言。
1975年1月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布奎基的MITS公司率先开发了以8080为CPU的微型电脑——阿尔塔电脑。打破了只有政府机关、大公司才能应用电脑的高贵而神秘的神话,成为世界上第一台走向家庭的个人电脑。为微型电脑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新诞生的阿尔塔电脑十分简陋,没有键盘,没有显示器,软件仅仅是由0与1组成的机器语言。阿尔塔电脑语言很复杂,对多数人来说宛如天书。MITS公司的老板罗伯茨担忧它会直接影响新电脑的销路,曾希望英特尔公司能帮他解决困难,替阿尔塔电脑开发BASIC语言解释程序,结果吃了闭门羹。他被告之8080芯片的功能还不能支持BASIC语言。
比尔虽身在哈佛大学,却密切关注着外界电脑翻天覆地的变化。哈佛大学的教授怎么也搞不明白,这个未来的律师干吗要在电脑上花费那么多的时间。
早在8080微处理器出现的时候,比尔和保罗就买了一台8008,用它搞成了自己的电脑,甚至还打算为8008编写BASIC解释程序。当时比尔嫌8008速度太慢,不适宜BASIC语言,就没有搞下去。当阿尔塔电脑出现时,比尔才发觉他们已失去了一次成功的机会,但他马上意识到不能再错过一次机会。他果断地给罗伯茨去了电话,说他们已经为阿尔塔电脑开发了BASIC语言解释程序,问罗伯茨感不感兴趣。其实,比尔并没有为阿尔塔电脑开发什么BASIC语言,他只是为了试探,谁知竟一试便准。正在为难的罗伯茨听说有人开发了BASIC语言解释程序,喜出望外,他要求比尔他们尽快“把东西拿来看看”。罗伯茨迫不及待的需求给比尔很大的鼓舞,他们决定动手为阿尔塔电脑编制BA-SIC语言解释程序。
比尔和保罗着手干时,他们没有阿尔塔电脑,唯一的资料是《大众电子》上刊登的8080芯片的操作手册。他们巧妙地借用哈佛的爱肯电脑中心的PDP-10计算机,编写了一个8080仿真程序。阿尔塔电脑的内存只有4K(现在的386电脑的内存一般为4M,是它的1000倍),要在上面完成BASIC语言,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尔豁了出去,他几乎调动了他掌握的全部BASIC语言知识,通宵达旦地干着,累了就在终端机前打个盹,然后继续干。
在开发阿尔塔电脑的过程中,比尔和保罗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当BASIC语言解释程序输入电脑,阿尔塔很快做出了反应,接着电脑又按照指定程序出神入化地完成了模拟宇宙飞船在月球登陆的情况。世界上第一个用于微电脑的BASIC语言解释程序运行成功了。阿尔塔电脑有了BASIC语言,可以进入会计、统计等实用领域。它的功能增大了,销路也拓宽了许多。
尽管MITS公司急于订货,但是比尔没有马上同意。他要使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他仔细地考查了他的软件,进行了认真的修改。
比尔正式推出的BASIC软件被称作4K-BASIC。实际上BASIC语言解释程序只占1.3K,剩下的空间留给用户自己编写程序。4K-BASIC软件的出现,立刻受到电脑爱好者欢迎,它自身不但不会出现错误,即使使用者操作时用错语言,软件也会显示出来,决不会造成错误的结果,行家们对比尔的精巧设计赞不绝口。
1975年暑假,比尔和保罗在阿布奎基把他们合伙办起的“交通数据公司”改为“微软公司”。他们第一笔买卖是与MITS公司签订了转让BASIC语言的合同,赚了18万美元。在合同中,比尔运用在哈佛大学学来的知识,用授权的形式把BASIC语言转让给MITS公司,并按每个拷贝收取权利金。软件转让方法是个创举,迄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
六
4K-BASIC软件开发成功,也给比尔带来了不少忧虑。当时的电脑用户虽然很欢迎BASIC软件,但在使用时他们却不愿花钱去买,而是喜欢相互复制。这种巧夺他人劳动成果的做法,在当时是习以为常的。它严重地影响了BASIC软件的销量。比尔经过千辛万苦开发出来的软件,别人不费举手之劳就复制使用了。面对这种不良现象,比尔正式提出了挑战。他发表了《致电脑爱好者的公开信》。他在信中说道:“大多数电脑爱好者会掏钱买电脑,而软件则相互拷贝复制,好像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大家是否想到软件设计者,他们的劳动应该得到合理的回报。如果你花3年时间编写一个程序,到头来却被人家在1分钟内轻易地拷贝去了,你怎么想?”比尔还在信中毫不客气地把非法拷贝者称为“贼”。
接着,比尔又发表了第二封公开信。信中他仍然谴责非法复制软件的行为。他强调指出“如果没有合理的报酬,就不会再有任何人或任何公司——包括微软公司在内——还会去开发有用的软件”。
比尔的公开信,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电脑爱好者强烈的反响。赞成的、反对的一时争论不休,但比尔首次提出维护软件设计者的知识产权,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
微软公司成立以后,比尔雄心勃勃地制定公司发展规划。他把软件开发面向所有的微电脑制造商,他的奋斗目标是让所有的电脑都使用他的BASIC语言,让所有的公司都采用他的BASIC软件。
微软公司的发展蒸蒸日上,比尔忙得不可开交。软件开发,产品推销,人员招聘,公司扩展,技术上、行政上许许多多的事务都离不开比尔;哈佛大学的法律课程压得他透不过气。以往,他常常回哈佛大学念一段时间书,再回到阿布奎基的公司工作。现在,这种状况再也维持不下去了。是继续开公司,还是继续完成学业?这成了比尔必须选择的问题。
比尔此时在大学读三年级,父母和师长竭力劝说比尔安下心来,完成学业,不要功亏一篑,然而,比尔则对自己的电脑事业充满信心。1976年,在教授和父母的惋惜声中比尔毅然退出了哈佛大学,全力投入到刚刚创建基业的微软公司。是年,比尔21岁。
【电脑奇才比尔·盖茨的学生时代】相关文章:
4.杜利奥纳人的国土
5.菲纽斯和妇人鸟
6.瓦尔哈尔宫
8.许罗斯和他的子孙
10.黑夜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