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无银三百两,比喻想要把事情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出自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人王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王二未曾偷。古时候,有个人叫张三,喜欢自作聪明。他积攒了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是他也很苦恼,怕这么多钱被别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里才安全。带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让小偷察觉;放在..
很久以前,在灵山脚下住着李思齐一家。李思齐为人厚道,勤劳能干,妻子柳惜柔性格温和、心地善良。六岁的儿子阿凯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日子虽不富裕,但一家三口其乐融融。阿凯六岁时得了脱肛症,李思齐四处求医问药,不见好转。不久,一位热心的乡亲路遇一只生病的大狸猫,便捉住送至李思齐家,、说民间有个流传的偏方,用狸猫肉炖煮服用可治脱肛病。让李思齐赶紧收拾一下,煮了给孩子治病。那只狸猫看到李思齐手里..
八仙过海之后,诸仙各自云游去了。单说那吕洞宾,这天正踩着祥云路过山阳县上空,忽见有一股邪恶之气直冲天庭,便拨开云头向下望去。这一望,着实让吕仙吃了一惊:只见山阳县内有行骗的、有滋事斗殴的、有抢掠的、有不忠不义的、有忤逆不孝的居然有那么多不法之徒。见此情景,吕洞宾急忙调转云头,直奔灵霄宝殿而去。玉帝见吕洞宾一脸沮丧,便问道:吕仙,何以如此扫兴?..
从前,有个秀才去科考从一桥上经过,忽听有个女子深情说:瞧(桥)中英俊秀才。秀才寻声看去,只见河中菡萏盛开,争奇斗艳。鸳鸯配对,成双相伴,比翼戏水,互不离弃。河水绿波荡漾,百般柔情,充满着甜蜜细腻的浓意。中间一少女身材苗条,面颊泛红,眉笑颜开,像是荷花绽放,犹如仙女下凡,格外引人注目。少女边划船边注视着桥头的秀才,含情脉脉,秋波游动。秀才顿时心中萌生了爱意,回味..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挟泰山雄峻磅..
一目十行,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 能在很快的时间内,阅读完相关的内容。据说梁代的简文帝就是读 书十行俱下。一目十行是一个成语,形容看书的速度很快。出自《梁书简文 帝纪》。南朝梁武帝非常爱好文学,他的第三个儿子萧纲,从小聪明伶俐,四岁开始识字读书,到六岁时,已经会写文章了。儿子这..
从前,舟山西南面的一个小岛上遍地埋着黄灿灿的金子,所以人们称它金藏岛。后来,这满岛藏金子的消息被贪得无厌的东海龙王知道了。他为了独吞这满岛藏金的宝地,竟调遣龙子龙孙、虾兵蟹将,涨潮的涨潮,鼓浪的鼓浪,直向金藏岛扑来。眨眼间,恶浪滔天,狂风大作,金藏岛上树倒屋坍,人们呼爹哭娘,一派凄惨景象。金藏岛东首有座纺花山,山上住着一位纺花仙女,她目睹东海龙王无端作恶,残害..
盲人瞎马[mng rn xiā mǎ],盲人骑着瞎马走路。原比喻情况危险或不了解情况就盲目行动,处于极其危险的情况中。后比喻乱闯瞎撞,非常危险。 盲人瞎马表示由于乱碰乱闯而处境危险;或由于不明情况;处境艰难;履冰临渊则含有因处境艰难危险而心存戒备、小心谨慎的意思。东晋时,有一天,文学家顾恺之到殷仲堪家中做客,桓温的儿子桓玄也在,顾恺之、..
明嘉靖初年,湖北巡抚顾璘在视察江陵时,听属下说当地有一个七岁的幼童,聪明伶俐,十分可爱。于是派人把他找来,要试试他的才华。顾璘见到幼童,遂口说一个上联: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起;幼童稍加思索,朗声对出下联: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顾巡抚听后,连忙夸奖,并将自己挂在腰上的玉带解下来相赠。这个幼童便是被人称为江陵神童的张居正。有一年夏天,新上任的湖广..
名落孙山:汉语成语,出自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指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rd..
灵鸡开嗓清朝乾隆年间,德州城里有个叫丁一鸣的穷书生,参加科考屡试不中,为了维持生计,来到城中的贾员外家做工。贾员外名叫贾大方,他有良田数千亩,店铺百余家,在德州城里是首屈一指的富豪,但为人却特别吝啬。这天早上,贾员外把丁一鸣等人喊过来,说要跟他们签一份雇佣契约。丁一鸣拿过来一看,上面写着事先讲好的工钱、伙食以及各种注意事项。有一条与之前不同,做了改动的是每天的开工时间。以往是天未明就..
斩草除根,汉语成语。【zhǎn cǎo ch gēn】除草时要连根除掉,使草不能再长。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春秋时期,有一次卫国与陈国合兵一处,进攻郑国。郑庄公吃了败仗,就向陈桓公提出两国讲和。陈桓公说什么也不答应,他的弟弟陈五父对他说:与善良的人亲近,与邻国和睦相处,是最宝贵的东西,不可失去。我看郑国既然服软了,就跟他们讲和吧!听了弟弟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