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
郑州城隍庙全称是“郑州城隍灵佑侯庙”,在河南省郑州市商城路东段路北端。建于明代初年,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是目前河南省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落之一。数百年来,虽屡遭兵燹、火灾及人为破坏,后经多次营建修葺,基本上保留了历史原貌,因此弥足珍贵。
在郑州有这样一个去处,它是一处古朴幽静的院落,红墙碧瓦、斗拱层叠,显示出古朴与凝重;大殿内神像庄重、壁画传神,透视出神秘与威严。这就是郑州城隍庙,是郑州市内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
郑州城隍庙的历史典故
城隍原本不是神,“城隍”二字,从字面上解释,城是城墙,隍是没有水的城壕,俗称护城河。“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古代传说中把守护城池的神,称为城隍,而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就是一城之主。在道教,把城隍当做是“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它神通广大、有求必应,能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保一方百姓平安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所以,中国自古有供奉城隍的习俗,到了明朝,全国县以上的城邑都建有城隍庙。
据史料记载,周代就已开始祭祀“水墉”神,即护城河渠中的神灵,是城隍的原型。又据《礼记》载:“水,隍也;墉,城也;岁时天子蜡祭,其祀典与山川、社稷同,只设土坛,无神像与祠庙,城隍之称始于此。”三国时期,吴国出现了第一座城隍庙,它是三国东吴孙权赤乌年间所建的“芜湖城隍庙”。后来北齐书《慕容俨传》中记载着:“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称城隍神,公私每祈祷。”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平民百姓流离失所,饱受战争之苦,保护城市乡土的城隍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加强了。城隍神的职能逐渐扩大到主管生人亡灵、水旱疾疫、赏善罚恶,俨然成为该城市的行政长官。唐代张九龄在《祭洪州城隍文》中有云:“城隍是保,氓庶是依。”意思是说城和城中的老百姓,都要依赖城隍神的保护。信仰城隍神至唐代日趋兴盛。唐代的大文豪张说、张九龄、韩愈、杜牧、李商隐等皆有“祭城隍文”,多为祈雨丰收、求晴禳灾等事而作。
明太祖朱元璋曾是土地庙里的小和尚,做了明朝皇帝后,对城隍庙神极为尊崇,下旨命令京城和各府、州、县都要建庙供奉本地的城隍神,并给城隍神以“王、公、侯、伯”等爵位,使得城隍信仰可谓是登峰造极。据统计,明代全国有城隍庙1472座,几乎在每一座城市至少有一座城隍庙。洪武元年,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又对城隍神分级加封:府为“威灵公”、州为“灵佑侯”、县为“显佑伯”,将城隍神以帝称之,享有黄龙袍。同时,诏告天下府、州、县重建城隍庙时,规格要与当地官府正衙相同,甚至连几案都一样。这样,各地政府就有了“阴”、“阳”两个衙门。
城隍神的出身本是城市保护神,经过朱元璋的提升后,权力变得更大,主要职责成为“鉴察司民,施以善恶”,而所谓善恶的标准,当然就是忠孝节义、纲常伦理之类的封建意识形态。
城隍神也因城市而异,城隍神大多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多为曾在该地为官或生活过的廉吏、忠臣、品行正直或做善事的人,如上海的城隍是秦裕伯,苏州的城隍是春申君,杭州的城隍是文天祥,镇江的城隍是霍光,而郑州的城隍则是舍命救刘邦而被项羽火焚的纪信。
纪信为刘邦的大将,楚汉相争时,刘邦曾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汉军粮绝。为保刘邦,纪信献计自己假扮刘邦诈降。刘邦用其计,趁纪信假扮汉王乘黄幄出东门诈降之际,自带数十骑从西门出走。项羽发现中计后,迁怒于纪信,将其烧死。后人感其忠烈,邦奉其为城隍,世代敬仰。
郑州城隍庙为道教庙宇,建于明初,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其后屡有修葺。庙宇坐北面南,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乐楼、大殿、寝宫、纪信塑像等,均为琉璃瓦覆顶,卷棚出厦,飞檐高举,造型精致,结构紧凑。乐楼高达15米,双层歇山式建筑,正脊浮雕游龙数条,间以凤凰飞舞,荷花、狮子陪衬,异常生动;大殿正脊两端雕有吞脊吻兽,两侧刻滚龙数条,并饰凤凰、牡丹,殿上刻有八仙过海、苍松翠柏、人物、鸟兽等图案,构图精致,栩栩如生。庙内绿树成荫,碑碣四立。
庙会的前世今生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庙会上又增加了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明太祖洪武规定各府、州、县的城隍封号,敕封郑州城隍为“灵佑侯”,并建庙祈祀,所以又称“城隍灵佑侯庙”,庙会兴起当在庙宇建成之时,会期从三月初一至三月二十八。
民国五年(1916年)《郑县志》载:“庙会最盛,自十五日起,士女答赛拈香,或奠献花果,或恭悬匾额,或割股披红,或枷锁伏罪,并有卖买赶趣,香茶细果,酒中所需。凡儿童玩物,例如彩妆傀儡、莲船战马、饧笙鼗鼓、枪刀剑戟、零碎戏具,在在成市。至一切耕具农器,尤属色色俱备。”20世纪50年代以前,城隍庙会期间,地方组织演戏、玩社火等以娱城隍神灵。三月十八日俗传为“城隍灵佑侯圣诞”,庙会最盛,四方百姓纷纷来求缘许愿、祈福祈寿、进香摆供,有的儿女媳妇为父母公婆行孝,用竹篾秫秆劈成三角枷套脖上,来给城隍烧香磕头以赎其罪。庙会期间,各种买卖兴隆,粮食茶果、农耕器具、儿童玩具等色色俱备。从会头到会尾,城内几条街上总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各种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零售商场的发展,庙会逐渐衰微。
现在,城隍庙的功能更多的是在延续地方民俗文化。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延续的十余天,是一年一度举办庙会的日子。庙会期间,平日里安静的庙宇成了热闹的地方。各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手艺绝活、民间工艺纷纷上演,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庙会上游人如织、热闹非凡。追溯到明代洪武年间的郑州城隍庙庙会,单是上演的地方戏曲,就有豫剧、曲剧、越调等。
至于曲艺说唱:评书、河南坠子、河洛大鼓、大调曲等,它们最具河南特色,也在城隍庙与久违的市民见面,受到游客观众的热烈欢迎,不仅唤起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许多中老年人心中沉睡的美好记忆,也深深地吸引着青春一族。那些曾经最富民族特色的曲艺说唱依然成为我们生活中喜闻乐道的娱乐节目。
说到民俗文化,就不可不提民间杂耍,手中舞动的钢刀上下翻飞,让人眼花缭乱;自行车在钢丝上行走;用头上钢梯;一条鞭子甩开,分毫不差,能开酒瓶盖、打烟头;“钻刀山、过火海”表演更是赚足了观众的掌声。如果说民间杂耍是动态的,是惊险系数颇高的,那扭秧歌、跑旱船、木偶戏、舞狮、猴戏、斗鸡等民俗表演就显得有些柔和与静态,或者它们的观赏性才是它们的打眼系数。
除此之外,其间展示的剪纸、泥塑、书法、布艺、葫芦烙画等作品,让庙会充满了民俗文化气息,也让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得以传承和发展。
【郑州城隍庙的古往今来】相关文章:
4.杜利奥纳人的国土
5.菲纽斯和妇人鸟
6.瓦尔哈尔宫
8.许罗斯和他的子孙
10.黑夜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