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舒伯特一生为人们留下了《G大调交响曲》《未完成交响曲》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杰作。但这位音乐大师在没有成名时却贫困潦倒,穷得只剩下一身尚未展露的才华。 有一天,他的一位画家朋友马勒前去看他。在朋友面前,他闷闷不乐,一筹莫展,脸上怎么也榨不出一丝笑容。马勒问其原因,舒伯特无奈地说:糟透了,我已穷得连买乐谱纸的钱都没有了,一肚子的音乐没了载体,就..
这位老太太,很有意思。95岁,美国堪萨斯州人,名叫诺拉奥克斯。 她有这个想法时,已近耄耋之年。老伴先她而去了,子女也都长大了。孤寡的生活,令她窒息。于是,她对子孙说,要继续年轻时没完成的理想上大学!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满堂子孙,皆以为她是在开玩笑。她的想法,差点让周围的人笑掉大牙。不是吗?这样的老人,本该是要坐享清福..
父亲20多岁就开始开车,先前是开大卡车跑长途,天南海北,20年下来,父亲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后来,父亲又开过各式各样的车。这么说吧,我18岁前在家乡公路上见过的车型,我父亲都开过。他这位老驾驶员,驾龄40多年,行程达百万公里,愣是大小事故都没出过。 可以说,这么多年下来,父亲见识过各种各样的路况,遭遇过形形色色的突发情况。小时候,我最喜欢听父亲讲路途中的故事,有些新奇..
在职场中,很多人喜欢抱怨环境,把自己的碌碌无为归咎于缺乏机遇、境遇不佳等。然而,许多畅销书作家独辟蹊径,创造条件让自己成功,他们的经历,对那些找起工作来挑三拣四、做起事情来怨声载道的职场草莓人来说颇有启示: 六六:善待那头驴 女作家六六以作品《双面胶》《蜗居》崭露文坛,赢得好评。但很少有人了解其成名背后的秘诀。最初移民新加坡时,六六..
周二早上,哈里经过一家商店时,看见橱窗上贴着一则广告。上面写着:招聘世界上最优秀的推销员,待遇丰厚。 这则广告引起了哈里的极大兴趣,因为他就是做推销工作的,并且他认为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推销员。 他走进商店,找到了经理。我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推销员,没有我卖不出去的东西。把这工作给我吧。哈里自信地说道。 ..
如果一个游人没有在静谧的深夜,在剑桥的某个学院的寓所,独自聆听学院礼拜堂报时的钟声,他恐怕不能领会到剑桥的独特韵致。20l0年暑期,我作为一个初访者,经历了数天的彷徨,在一个深夜的沉静中,偶然聆听到所栖居的沃尔夫松学院(WolfsonCollege)礼拜堂的钟声,才幡然走出游客的空茫,开始感悟剑桥的深味。 剑桥是美的。但是剑桥的美,绝不是那种以奇异精彩打动人心的繁华..
报载一则短文:《在德国,不做贼也心虚》。大意是说,作者前两年在德国打工,租了一间房子。有一天,邻居罗拉夫人敲开他的门,说要到法国旅游一个月,请小伙子帮忙照看一下她养的热带鱼。说着就把房门的钥匙交给了他。小伙子是个身无定居的房客。邻居家里陈设都很讲究,随便选一件东西也可以抵一两年的房租。罗拉夫人与小伙子素昧平生,竟然对一个陌生人如此信任,让他又感动又觉得颇有压力。 还..
我过去有酒名,现在不喝。以后喝不喝,我也不知道。有关心我酒事的人发问:你不喝了?我说不喝了。问你真没喝?答真没喝。又问:你确实不喝了吗?我说我怎么才能让你相信呢?其实你信不信对我无所谓,我劝你认为我还在喝酒。 这个人摇摇头,说,真不相信你不喝酒了。我说,我不能当着我自己的面撒谎。他没听懂,反问:你说什么? 我说,我不能当着自己的面撒谎。他摇摇头走了,从始到终,..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有事需找律师咨询,便托交际甚广的朋友帮忙寻找,朋友满口答应,带着他穿越闹市,几经周折,最后竟然来到自己的对门。原来朋友要找的律师,就是自己整日迎头碰面的邻居。 近水楼台先得月。此人遇到困难,四处求援,舍近求远,却不知对面住着一位大律师。生活给他开了一个极富戏剧性的玩笑,也给他上了生动而难忘的一课。读后,虽令人感慨万千,忍俊不禁,不过,细品..
闺中好友生日,在家搞了一个派对,说好要疯玩一场。我被一帮好友一再挽留,正好刚才出门时和丈夫吵了几句嘴,便打算趁机晚点回去,气一气他。 好友中有人提议,说要做一个游戏,规则是:所有人将手机调为震动,交到派对主人那里用抽屉锁起来。在整个派对期间,任何人不准接手机。到了午夜时,打开抽屉,看谁的手机里面未接电话最多。好友说,这样可看出谁最被人牵挂,谁的生活最幸福。 我..
就在一个星期前,好友大李打电话给我,让我陪他一起去看房产。后来,大李就花光了所有积蓄在城西购了一套新房。从此,大李就和许多人一样,成为房奴中的一员。买了新房后,大李把我们几位好友约进酒楼,订了一桌好菜。那天,大李很开心,喝了不少酒。大李端着酒杯,频频跟我们干杯,他满面红光地说:现在通货膨胀那么严重,什么东西都在涨价,还是买不动产划算啊。买房子能保值升值,房屋..
妈妈格桑拉,妈妈格桑拉,我在你的眼里永远长不大;妈妈格桑拉,妈妈格桑拉,我在你的心里永远是童话。 第一个抱过我的人 父母从部队转业回北京的时候,我才跟他们一起离开了西藏,离开了日喀则,离开了阿妈拉,央吉卓玛。那一年,我14岁。 其实在此之前很长时间,我从来没有管央吉叫过阿妈,更没有叫过她阿妈拉。虽然我5岁的时候,央吉就告诉我,藏语里,称呼别人时,在称呼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