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由一个普通村镇上的中学考入毛坦厂中学的。之前一直听说毛中是个比较严厉的学校,一度懒散惯的我不太想去。但是要知道,当时的毛中已经深入人心了,尤其是对于当地的家长们来讲,那就是金字招牌。所以我爸跟我讲,就去毛中。最后我妥协了,也是怕自己将来落后了去毛中的同学。接下来就是辛苦的三年高中生活了。 毛中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不多。毛中的学生很多,我们那一届新生有5000多人,有四十多个班级,我是25班的..
一个十六岁的男孩子问我,什么是青春。 这个问题多傻啊!他现在拥有的不就是青春吗? 青春是胆子既大,胆子也小。 你会大着胆子谈一场没有结果的恋爱,爱一个其他人都认为你不该爱的人。 你却又没有胆量向你喜欢的人表白,只敢躲在远处卑微地暗恋她。 你会大着胆子背起书包,跟好朋友浪迹天涯,不知道什么是危险。 你却始终没有胆量告诉身边那个好朋友,你一直喜欢她。你压根儿就不相信男..
每个人的脑袋里,都住了一只及时行乐猴。这是个心理学界常用的比喻,我觉得还挺传神的。 及时行乐猴所代表的,是我们享受当下、及时行乐的一面。它住在我们的脑缘系统,而脑缘系统是大脑很原始的部位,冲动又情绪化。相对的,我们理性、自律的思考系统,则是由一个叫前额叶皮质的位置所主导的。前额叶皮质是人类比起其他哺乳类动物进化..
孩子越小,记忆保存的时间就越短。我们必须不断激活他们的回忆,才能让他们的记忆维持的时间更长。然而,两岁以前的儿童没有足够的词汇可以描述记忆。 非语言的记忆模式失效 7岁左右,关于童年最早的回忆开始模糊。7岁之前,儿童能够唤起60%的3岁之前形成的记忆。而到了八九岁时,儿童只能唤起40%的3岁之前形成的记忆。 成年后,当我们回忆童年时,仿佛撞到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我们仍然能够记起校..
有时候,介入一件事,就很可能介入一种烦恼。 在这件事上,你出了不少力,费了不少心思,结果非但没人领情,还可能遭人白眼。你所痛心的,不是吃不消气不过,而是这一切你本可以置身事外的。 其实,大可不必拿结果来拷问动机,也不必以得失去回望当初的决定,这样只会使自己痛苦。你是一个做事的人,去做就是了。这个世界上,只有做事的人,才希望别人能懂自己。混事的人,只需懂别人就行。前者时时殚精竭虑,后者处处..
1 2013年6月24日,高考成绩公布。我的世界开始兵荒马乱。查分数、填志愿、报复读班过去短短几个月,竟漫长得如同一个世纪,让人回想一遍都疲惫不堪。大巴车缓缓开动,我靠在玻璃窗上,路旁的风景急急倒退,像一首沉默的诗歌。压抑了一个暑假的不甘、悲伤、困惑像啤酒瓶里的泡沫终于破盖而出,把我淹没。 在学校,复读生们被单独安排在一栋楼,与高三年级正好面对面。每次经过..
01 那年9月,你站在传说中亚洲最大校门的一号大门前,南昌大学四个字在你眼前闪闪发光。那时你尚未满十八岁,带着高三积攒下的希望与对未来的所有憧憬,来到了这所传说中的大学。 高三时你就曾听说过这所学校,那时语文老师的女儿考上了这里。彼时,大家衡量好学校的标准很简单是否是985、211院校。那时对自己的成绩十分不自信的你在听到它的名字时..
//01// 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舅舅当时是北航的老师,他每年放寒暑假回家都会给我带一份礼物。 有一年寒假,舅舅回来的时候给我带了一只玩具小熊。那时候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舅舅好像是在外贸商店买到的,在当时应该是卖挺贵的价格。 我妈妈回忆,小熊来到我家时,我大概只有四岁,到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小时候,它就混在我其他的玩具里面。直到1992年10月的某一天,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
初中时喜欢一个女孩儿,她成绩很好。我和家里人说我要和她坐在一起,因为她成绩好,是全校第一。班主任张老师顶住压力,三年来硬是把我和她分得远远的。后来看她成绩不错,觉得自己不能害人,只好整天单相思。我怕她媽妈骂我,把她女儿带坏了,也怕张老师说我毁了一个三好生。 收藏过她的两页草稿纸,字迹是高瘦的,一支坏了的自动笔,她同桌给我的。我把自动笔包在密封袋里。有一天,死党手空,..
我父亲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文学功底相当好。受他的熏陶,我从小就接触了不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今,我深感少年时期接受的基础语文教育让我受益终身。父亲对我的教育方式,按今天的说法,其实就是死记硬背。 从中学写作文到大学毕业后在报社工作,老师和领导都表扬过我的文章寫得自然流畅。如果这不完全是鼓励的话,我想就应了那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rdqu..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 作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我有點遗憾地说,读书恐怕没有什么神奇的魔力,读书无非是一种交流。书籍就像一个个漂流瓶,作者把他的感受、经验、思考放到这个瓶子里,然后你把它打捞起来,满足你旺盛的好奇心、贪婪的求知欲,驱散你特有的孤独感。它们也许能让你在现实中做决定时更聪明一些,也许不能。 读书能否让你变得更聪明,往往取决于你其他的一些特质。我见过很多聪明的读书人,也见过不少愚蠢..
1901年春节,8岁的梁漱溟从长辈那里得到一串压岁铜钱。一日,他打算拿钱去买小人书时,却发现钱不翼而飞了,于是,就吵嚷着四处寻找,没有下落后又哭闹不休。对此,父亲梁济却一直在埋头读书,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第二天,梁济无意间看到铜钱被吊于院中一棵桃树枝上,猜想是儿子因贪玩而遗忘于此,他就在一张纸上写下这样一段有趣的文字:一个小孩在桃树下玩耍,将一串铜钱悬挂在树枝上,自己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