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二岁的张充和在美国仙逝,引起微信朋友圈里一片怀念。张家四姐妹曾被誉为最后的闺秀,无可奈何花落去,如今也都一一凋零了。 所谓张家四姐妹,即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她们出身乃安徽合肥的官宦世家,曾祖是晚清名臣张树声(淮军二号人物)。祖父张华奎,光绪十五年进士,官至按察使。父亲张冀牅,受西式思想影响,是民国期间开明教育家,在苏州创..
多年前,第一次去看史铁生。曾经为之做过长久的准备,首先是读过他的好小说,尤其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再是听人叙述他坎坷的经历以及他的为人,然后就与他开始了通信。他的信写得很好,以那种简单明白的语言论及小说的艺术。这一切,都使人对他怀着神圣的想象,觉着自己的凡俗。其实,在这一切之前,我是见过他一面的,在1980年时,文学讲习所里,有朋友推他来听课,我们还握了手。印象是模糊的,觉着似乎是一个腼腆的青年,..
高尚是一种境界,使精神升华;拥有一颗谦卑的心,大师亦让我们备感亲切。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自幼喜好绘画。一次,他到亲友家喝喜酒,许多有钱子弟都身着绸缎,徐悲鸿却穿了一件布大褂,因而遭到他人奚落。后来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他向别人借钱,可谁都看不起他这个穷小子。这使他深感世态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 此后,他发奋绘画,终成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192..
梅兰芳演《晴雯撕扇》,必定亲笔画张扇面,装上扇骨登台表演,然后撕掉。画一次,演一次,撕一次。琴师徐芝源看了心疼,有一回散戏后,偷偷把梅先生撕掉的扇子捡回来,重新裱装送给老舍。老舍钟情名伶的扇子,藏了不少。老舍也喜欢玩一些小古董,瓶瓶罐罐不管缺口裂缝,买来摆在家里。有一次,郑振铎仔细看了那些藏品之后轻轻说:全该扔。老舍听了也轻轻回:我看着舒服。彼..
读孙犁先生的作品,被他对书的痴情深深地打动。 孙犁先生作为现代著名作家,早年曾当过机关职员、小学教员。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党内从事宣传工作,担任《晋察冀日报》编辑。最终成为一位独树一帜的文学大家,备受世人尊崇。 孙犁先生读书的用功程度,的确让人叹服。他说:在同口教书时,小镇危楼。夜晚,校内寂无一人,萤萤灯光之下,一板床,床下一柳条箱,余据一破桌,摊书苦读,每至深夜,精神奋发,..
著名艺人吴奇隆在做客某访谈节目时曾谈到,自己曾有一段时期事业相当不顺,拍的戏少得可怜,处于人生的低潮。有一天,他在片场碰到了一位久未谋面的做场记的朋友,他非常友好地主动和这位场记打招呼。没想到这位以前见到他特别热情的场记当天却装作不认识的样子,故意绕道避开了他。主持人问吴奇隆当时是什么感受,吴奇隆说:我当时真是觉得非常非常难受,但后来想想,这也不能怪他。我自己当时没有了名气,就不要指望..
1866年,胡雪岩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胡雪岩开始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有一次,左宗棠需要大笔钱财筹集军饷以及订购军火,由于这次数额巨大,胡雪岩手头的资金远远不够,虽然还有一段时间可以筹措,但胡雪岩的资金大部分都被占用,一时半会儿根本腾不出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向别人借钱。 可是这么巨大的一笔资金,向谁借好呢?胡雪岩想到了曾和他有过一次合作的外国商人史密斯。&ldquo..
侯宝林是全国人民公认的幽默大师和相声大师,毕生都以把笑声和欢乐带给人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有时候,侯宝林的话语不仅充满幽默,也显示出理性和哲思,让人久久回味。 据相声名家姜昆回忆,1982年,新中国的曲艺团体第一次来到了香港。侯宝林的到来在香港刮起了侯旋风。他每天都被记者和闪光灯包围,要回答各种各样的提问。有记者问侯宝林:..
1986年,年纪还很小的韩寒在不懂什么是草莓的情况下,好奇地摘了几颗邻居家的草莓,这事儿后来被父母发现了,作为熊孩子杰出代表的他在接受体罚的同时,还将那些草莓送入了其他小伙伴的口中。 1998年,初三的一次数学测验,平时一直拿七八十分的韩寒意外地考到一百分,而不敢相信这事儿的老师,在之后的谈话中武断地判定其为抄袭,也因此韩寒对理科失去了全部的兴趣,而在爱情的激励下,..
著名影星高仓健的去世,让2014年的冬天更寒冷了一些。无论是导演艺人还是普通百姓,都深深缅怀这位影坛硬汉。高仓健精湛的演技让人折服,他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也让人感叹。在高仓健的演艺生涯里,他曾经有过这样的三顿饭。 在1977年的电影《幸福的黄手帕》中,高仓健饰演一名刑满释放人员勇作。勇作出狱后吃的一顿饭,让许多细心观众记忆犹新。影片中,饭菜刚上来,勇作便迫不及待抄起啤酒杯,一口气干掉,接下来..
唐人赵璘在《因话录》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裴垍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于是有个朋友从大老远的地方赶到京城来拜访他。裴垍并不因地位的悬殊而流露出半点轻蔑之心,不仅盛情款待,还经常与他饮酒叙旧,相处得十分融洽。更难能可贵的是,裴垍给老友充分的自由老友在裴府可以无所不为,纵情玩乐、猛吃猛喝,均不受限制,简直比在自己家里更自在。眼见裴垍..
枷上贴画 郑板桥曾在山东的潍县当知县。潍县有个盐商,捉到一个贩私盐的人,请郑板桥惩办。按当时的法律,盐是不能私下买卖的,贩私盐是要惩办的。 郑板桥为官一向很清正,特别同情平民百姓。他知道,那个盐商虽然是个官商,做生意的牌子正当,却一向哄抬盐价,利用官商的牌子坑害百姓。至于那个贩私盐的,一看就知道是个做小生意的人,郑板桥反而很同情他。 但郑板桥毕竟是个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