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都有两重性。 朝鲜如今是世界上拒绝市场经济的唯一国家,是实行计划经济的典型国家。这么一来朝鲜的经济发展遭到严重阻碍,朝鲜人民的生活在低水平徘徊。朝鲜强调计划经济,什么都由国家包下,统一分配,类似于改革前的中国。 朝鲜自称是无税国家,从1966年起就取消了所有公民的税。其实,这是低收入的最明显的标志。朝鲜人的工资那么的低,当然也就..
老公的父亲去世了,我参加了一次美国葬礼。较之国内我参加过的几次葬礼,感觉有很大的不同。国内葬礼上总是充斥着撕心裂肺的号哭,人们的心情悲哀沉重。美国葬礼气氛并不是很沉重,也没有人在大众面前哭哭啼啼,其间大都是谈笑风生。要用简单的语句来比较的话,那就是:国内葬礼凸现亲人的悲伤;美国葬礼诠释死者的尊严。 老公的父亲86岁,生前是个极平凡、极普通的人,一辈子辛苦劳作,养育了..
2007年3月底,印度铁路服务旅游公司开通了印度佛教圣地游专列,从首都新德里出发,沿途逐站介绍佛陀释迦牟尼出生、出家、悟道、讲经、涅的一生,整个行程被称作释迦牟尼大涅之行。我有幸搭乘了首发专列,在佛法熏陶之外,更让我领教了印度火车餐的厉害。 印度的火车分卧铺和坐席。卧铺分三等,一般都带有空调,全程对号入座。一等卧铺如同国内的软卧,三等如同..
李煜应该是中国古代最为悲情的帝王之一,他对文学艺术的追求让后世惊叹,而生在帝王之家、作为南唐皇帝的他,却为世人所不耻。卓绝的才华与怯懦的性格最终铸就了他悲剧的一生,而他内心深处的追求却融在了他的点滴文墨之中,任后世品评。 作为皇子的李煜,清雅闲适,有着与宫廷生活格格不入的那种出尘的清逸。面对大哥李弘冀的咄咄野心,他给自己起名号钟隐、&ld..
历史有什么用处?这个轻佻的责难常常令号称智慧的历史学家感到气恼,因为回答这个责难并不容易。二战期间,法国史家、年鉴学派的创始人布洛赫投身于反抗纳粹的抵抗运动,在用枪拯救祖国的自由的间隙,写了一本小书,题目就叫《为历史学辩护》,不知道是不是他觉得要拯救自由首先需要拯救历史学。不管怎么样,布洛赫的辩护并没有让历史学家们彻底摆脱这个困扰。 布洛赫难以成功的原因之一根源于现..
这是电视荧屏上的一段纪实故事:四川达州一位身患肺癌,正躺在床上吸氧的八旬老人,在行将走完人生之旅的时候,执意要寻找55年前的初恋女友。 儿女们比较开明,想满足父亲最后的心愿。同时也担心这样是否会刺激母亲,伤了母亲的心。 果然,母亲说:初始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难过。毕竟,我们已经结婚54年,他心里还在想着他的初恋。未几,母亲又说:&ld..
前不久,年近70岁的母亲患了严重的胃病,去省城医院做了胃部切除手术。 手术后,我们弟兄和妯娌几个商量着要轮流伺候母亲,但是父亲执意不肯,父亲说他能够照顾好母亲。 母亲住院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父亲尽心地替母亲擦脸,喂母亲吃饭。为了让母亲尽快恢复,父亲特意为母亲买了一把黑色的拐杖。大概是想让母亲有个好心情吧,父亲把一根根红红的毛线搓成红绳,然后在绳子上缀一些精巧雅致..
我是大龄女青年,老胡是大龄男青年,我妈和他妈向共同认识的熟人倒苦水:一个说我闺女在外企,人俊着呢,就是让洋人给耽误了;一个说我儿子光顾了读博士,再一回首,都29了。 说实在的,对于相亲之类的事,我真不抱什么好感,什么年代了还相亲,人家都在博客上写自己的性感去了,人家都当这个姐姐那个姐姐去了,我还在相亲,土不土啊。 但妈一直坚持着说她像我这么大的时候我都会背唐诗..
我一直为这件事难过,我生命中那么重要的一个人,我却欠了他一个称谓一个本应是至亲的称谓。 他是我的继父,我是在6岁那年拥有这个父亲的。拥有这个父亲之后,我便被寄养到了30公里以外的外祖母家。不是他多嫌我这个女儿,而是我这个女儿实在不愿意和他生活在一起。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排斥他,反正就是不能容忍和他在一个房檐下过活。就这样,我宁肯被每日思..
她才3岁,灾难降临时,她还在熟睡。是正在刷碗的奶奶发觉了有强烈的震感,然后把她从床上抱起来,飞奔向门外,哪知道仅仅走到楼梯拐角,强烈的摇晃就令奶奶再也动弹不得。奶奶抱紧她,蜷缩在楼梯拐角处,他们所居住的单元楼很快倾斜坍塌,正是这样一个楼梯拐角,让奶奶和她都幸存下来。 她睡得很沉,也许是奶奶的怀抱减震很好,强烈的地震和坍塌声竟然没有把她震醒..
为孩子的长远考虑,松开我们的双手,让他们高唱着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去笑傲风雨,搏击长空吧! 野原是日本一家医院的医生,他在给人看病之余,总喜欢去医院附近的一块空地上栽树,他希望自己能够在退休之时,把这片空地变成森林。 野原医生栽树有一套自己独特而有意思的理论,他坚信没有痛苦,就不会成长。因此,他几乎不给自..
女儿小媛暑假后就要上初三了。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她和同学们一样,对于未来满怀憧憬,充满希望。但是,人生的路很长很长。如何让孩子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下去,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是我们做家长的经常思考的问题。一天,我们请来了台湾的高校长,听了他生动的一课。 我对孩子讲,在台湾有这么一所学校,学生年龄在15-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