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光是佛陀弟子大迦叶的汉文译名。佛经中曾说∶饮光持释迦丈六之衣,披弥勒百尺之身。那本是用比喻的手法,说饮光已得佛教的真传,堪为传法大器。但却有人泥於文字,死钻牛角,必要在丈六与百尺之间寻出一点「慧解」出来。 据说,义寂法师一次在螺溪定慧寺讲经说法,正好提到上面那句经文,但却一语带过,未作解释。这便引起一位听讲僧人的疑云。那位僧人名叫兴教明师,年方弱冠。他想,饮光怎麽能「持释迦丈六之衣,披弥勒百尺之..
唐朝龙潭崇信禅师,跟随天皇道悟禅师出家,数年之中,打柴炊爨,挑水作羹,不曾得到道悟禅师一句半语的法要。一天乃向师父说:师父!弟子自从跟您出家以来,已经多年了。可是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开示,请师父慈悲,传授弟子修道的法要吧! 道悟禅师听后立刻回答道:你刚才讲的话,好冤枉师父啊!你想想看,自从你跟随我出家以来,我未尝一日不传授你修道的心要。 &l..
六祖受法辞五祖,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暮夜风扬刹幡,闻两僧对论,一云风动,一云幡动,往复酬答,曾示契理,祖曰:可容俗流,辄预高论否?直以风幡非动,动自心耳。 印宗听了六祖的言论,于是为他落发,这段话也成了禅宗的风幡公案。六祖认为空与有是一体的,色法是&ldq..
惠能当初见五祖的时候,五祖弘忍大师第一句就问他:你从那里来? 我从岭南来。惠能回答。 岭南是獦獠的地方,獦獠没有佛性啊! 惠能就回答说:人有南北,佛性也有南北吗? 就因为这一段重要的对话,惠能受到五祖弘忍特别的器重,并且传授衣钵。 以后,六祖惠能大师也常以同样的问话,摄受了许多门徒..
僧问师:我参禅打坐的时候,断妄念,可是妄念越断越多,譬如一碗水,动的时候泥土不太清楚,一澄下来,泥土便清楚了,所以不断妄念时,妄念反少,一断妄念越断越多,我以前听见善知识告诉我,妄念断尽便是佛性,何以越断越多,要怎样断才断得尽?最多断到五分钟,妄念又会起来了。释迦佛说法亦是念,为什么佛不断妄念,要我们来断妄念,并且时间坐很久,头会发痛,要怎样用功才合禅宗修法..
宋朝光孝寺的安禪師,在禪定中見到兩個出家人在談話,起初談話時,旁邊有天神擁護。可是過了沒多久,天神走了,來了一些惡鬼,環繞著這兩個人吐唾沫。這是什麼原因?這兩個出家人先是談佛法,所以天神擁護;佛法談完之後話家常,天神走了;然後談名聞利養,惡鬼就來了。因此,我們起心動念一念真善,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一念惡生,魔鬼環繞。 這是提醒、警策我們,真正如世人所說的「舉頭三尺有神明」,決定不是妄語,決定不是欺..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啊!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播种。 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风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
慧林和尚是位得道的禪師,他擅用比喻談禪,跟隨他的僧、俗弟子從中受到很大的啟發。 一日,剛出家不久的智明法師請教道:「師傅,禪師悟道後,他能把自己的悟境和感受講出來嗎?」 慧林答:「既然是悟的道,又怎麼能說出來呢?」 智明問:「禪師說不出來時像甚麼?」 慧林答:「如啞巴吃蜜,甜在心中。」 智明又問:「那些沒有悟道的禪師,談得頭頭是道,你說他開悟了嗎?」 慧林答:「禪師沒有悟道,當然不能算做..
纸衣道者来参。师问。莫是纸衣道者否。云不敢。师曰。如何是纸衣下事。道者云。一裘才挂体。万法悉皆如。师曰。如何是纸衣下用。道者近前应诺便立脱。师曰。汝秖解恁么去。何不解恁么来。道者忽开眼问云。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师曰。未是妙。道者云。如何是妙。师曰。不借借。道者珍重便化。师示颂曰。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念异便于玄体昧。心差不与道为邻。情分万法沈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如是句中全晓会。了然无..
有一個人,家里養有兩頭好乳牛,為想誇耀一番,特地去預邀了些好朋友到他家里喝牛乳。 他回到家里,考慮怎樣招待那麼多的朋友。因為他祇有二頭牛啊。他想: 「最好,多弄點瓶子來,每天擠些乳下來裝在瓶子里,到那一天朋友們不是都有喝了嗎?」 當他忙了半天,湊了許多瓶子,準備擠牛乳了,在剛要動手的時候,他忽然又想: 「若是擠下這末多瓶的乳,放在甚麼地方呢?擺久了不是要壞的嗎?」 他猶豫不決地思索,他想:..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诚到大慧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 将军: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臬:慢慢再..
曇輪禪師是唐代一位高僧,河南開封人氏,少年入寺為僧,喜習禪法,深得禪定。他的言行出奇,與一般僧人不一樣,不上早晚殿,不誦經,不唸咒,經常臥在床上,因此得名「臥輪大師」。他修「禪法」似乎其樂融融,曾作一偈說: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這首偈子的內容,在一般人看來,是很有道理的。其境界是否很高超呢?不少弟子無法領會。一日,有位僧人向慧能大師提起這首偈子,慧能認為對方未曾開悟..